logo
当前位置:

第二十六章 端午节活动中对死亡的思考

  

  儿童节之后几天就是端午节了,我本来很喜欢屈原的故事,我就想在纺织论坛办一个端午节的活动。但是如果现在我办个纪念屈原,学习爱国主义的活动,显然是不合时宜的。人家可能说我傻了,怎么到了今天还又红又专。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屈原宁死不屈的精神,也不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。

  我就想不从纪念屈原为主题,而是泛以端午节为主题办一个活动。我就在论坛发了一个端行节征文活动帖,告诉大家端午节到了,端午节一个传统的节日,端午节在各地有不同的习俗,每个人可以将自己当地的端午节的风俗向大家分享,如:赛龙舟、吃粽子等。另外,端午节也是纪念屈原宁死不屈的节日,大家也可以歌颂屈原的爱国精神。

  活动开始以后大家都很热烈,我到这个时候才知道全国有很多地方是不过端午节的。因为那些地方没有河,没有河也就不能赛龙舟了。没有了赛龙舟,端午节的意义也就不大了。还有很多朋友分享了他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,原来彼此之间习俗也是相差非常的大的。秦始皇打败了楚国,造成了屈原的投江,是屈原的投江让端午节诞生了。秦始皇打败了六国,统一了度量衡,但端午节的风俗还是不能统一。

  我觉得屈原宁死不屈,而投入了泊罗江这件事中,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死亡的问题。我之前对死亡也进行过一些思考,我爷爷死的时候,我去了我爷爷的追悼会。当时我只有十岁,在追悼会上我没有听清楚发言的人讲了些什么。在遗体告别的时候,我也目无表情,心中没有任何的想法。在我姑妈死的时候,我的两个表哥的反应截然不同,我的二表哥在伤心的哭。而我的大表哥则在安慰着大家,脸上有时还带一丝微笑。我决定以后要像大表哥一样,做一个坚强的人。

  后来,我对死亡再作了一些思考,以前很多人很怕死,他们很怕死是因为他们以为死了以后要下地狱。生前做了坏事要在地狱里遭到报应,或者要下油锅,或者是要被小鬼用锯锯开。现在的人很多已经知道世间上是没有地狱的,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。但他们不知道死的时候是否很痛苦,死的时候是否很寒冷,死的时候是怎样的感觉。人类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是害怕的,所以还是害怕死亡。所以我就想以死亡作题材来写一篇文章。

  我先写了“生命承可贵,爱情价更高。若为自由故,两者皆可抛。”这首诗。

  我再写了苇草,很奇怪的是苇草这种普通的植物,却分别被神、思想家和人民多次来利用。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类,被锁在了毕加索山上,他盗取天火时是将天火藏在苇草中间的。而思想家帕斯卡尔,在《思想录》中以甘草比喻生命,苇草可以被轻易的折断,而思想却永远不会被打败。而秦国进攻楚国时,由于秦国曾被楚国大奖项燕所败,所以秦国非常憎恨楚国人,在打败楚国后屠杀了四十万楚国的战俘。他们杀死四十万楚国人,就像是收割四十万跟苇草一样容易。秦国打败楚国以后,宁死不屈的屈原投入了泊罗江。而人民选择了苇草,用苇草来包粽子,来纪念屈原。苇草为什么这么多次被大家所利用,也许就是因为它长在河边,成群成片,数量众多,人们顺手就拿苇草来利用和思考。苇草是属于大家的,而思想和不屈的精神也是属于大家的,它是属于神、思想家和人民。

  从春秋到清朝,中国有这么多的帝王将相、文人侠客、英雄豪杰。刘邦、项羽、刘备、赵云、李世民、李白、文天祥、陆游、康熙,他们都是深入人心的,但他们没有留下一个节日。而屈原的宁死不屈的精神,人们却一代一代,用划龙舟和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。我国现在最大型的节日,基本上依次就是春节、中秋节、端午节和清明节了。春节是过年,也是一年中难得的休息时间,因此一直将这个节日留传了下来,而中秋节是丰收和圆满的节日,人们总是关心自己的家庭团圆的,所以这个节日也留传了下来。而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,是纪念屈原的宁死不屈的精神。屈原的宁死不屈是一种爱国和爱民族的表现,端午节能流传下来,说明人们是重视爱国思想的。

  但是,爱国思想是排在节假日和家庭团圆之后。康熙的眼光是“家天下”,康熙把天下看成是自己的家,人民看成是自己的亲人。而人民也是家天下,是先家而后天下,那么人民的思想是否不够崇高呢。我认为不是这样,人民先是爱自己,再是爱家庭,再接着爱国家这是很正常的。人类是有意识的生物,是有物我意识的,能够认识事物,也能够意识到自我认识自我。

  人类意识到自我,肯定希望自己美好一些。不可能希望自己差一些,所以千辛万苦也要把自己建设好,而不是把自己毁灭。而人类再意识到家庭,家庭里的人与自己关系密切,而这个家庭是自己的,所以人类爱家庭。对集体、民族和国家也是如此,人类意识到了集体,觉得自己属于这个集体,就会去爱这个集体、民族、国家。大部分的情况是人类先爱自己、再爱家庭、再接着爱国家。有些人爱家人或者自己的爱人比爱自己更加多的时候,就会出现“爱情价更高”的情况。当国家可能要灭亡的时候,人们就会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,而部分高尚的人会去用生命保护国家。

  接着,我举了两个死亡的例子,一个是在抗日战争时期,有一个战士问他的连长,死了以后是怎样的。这名八路军战士在跟日本鬼子的战斗中,也考虑了死亡。他不知道死亡是怎么样的,所以感到害怕,才去问了他们的连长。他的连长之前是个大学生,毕竟是念了几年书,知道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人。他说“人死了以后,就会变成风,穿过树林,穿过草地,就消失了”。风吹得那样的轻盈,是那么的舒服,让这位八路军战士不再害怕了。但这位连长并没有欺骗战士,死了以后确是变成了风差不多的。他将死亡说得如此美好,也是为安慰这一名战士,也是安慰一下自己。

  这位连长是在安慰可能要牺牲的人,而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是要安慰未死的人。这位著名的科学家,是我国原子弹的发明人,核物理科学家钱三强。钱三强的妻子是他在清华园的同学何泽慧,抗日战争前钱三强到了法国留学,而何泽慧到了德国留学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他们分隔于两个阵形。之后,希特勒占领了法国,但希特勒的胜利,没有让这一对有情人走在一起。只有当希特勒失败了,何泽慧才能从德国赶到了法国,与钱三强结成了伉俪。他们一起在法国研究“镭”的放射线,一起在中国研究原子弹,又一起被下放到了西北种地。“镭”的第二条放射线是何泽慧发现的,但他们的联合论文是钱三强排在前面。钱三强被下放农村后,整天愁眉苦脸,也是何泽慧用他们的恩师居里约里卢的遭遇来开导钱三强。

  四人帮被打败后,他们回到了北京。钱三强在医院最后的日子里,最放不下的就是跟自己一起经历风风雨雨的妻子。钱三强在病床上看到了一首菲律宾革命者的一首死亡诗:

 

  如果有一天你寻到我的墓地,

  寂寞的野花在草丛中盛开,

  你摘一朵吻吻吧,它就是我的灵魂。

  让我的头颅在阴冷的墓穴口,

  感受到你呼吸的和暖与温存。

 

  这是菲律宾的一位革命者写的诗,这首诗是安慰自己的妻子的,这首诗将死亡写得如此美好。一个革命者已经准备好了牺牲,他知道自己死了以后不会葬在什么大的墓园,一定只会孤零零地葬在荒野里。但这位革命者知道这个世界有一位爱他的人,她会寻到他的墓地来。在这个时候墓地上已盛开出了遍地的野花,革命者告诉他的爱人,这就是他的灵魂。革命者的妻子看到遍地的野花,可以感到一丝的安慰。爱是需要付出和表达的,革命者给了妻子一个付出和表达的机会。自己的灵魂虽然在盛开,但墓穴里还是冰冷的。他告诉他的爱人,他的灵魂需要她来温暖。革命者最后来赞扬及恭维了妻子的气息是和暖与温存的。

  钱三强是多么的爱何泽慧,他是多么害怕自己死了以后何泽慧会伤心,之后钱三强就常常念这首诗给妻子听。革命者对死亡的看法都是轻盈的、温暖的,这代表了革命者为了国家和自由,都是不怕死亡的。相信屈原在投江前,也是不怕死亡的。不过估计屈原在投江前,没有考虑过死亡。他只是不愿意屈服于残暴的秦始皇,所以选择了投江。但是屈原本来不需要投江,因为不屈服于暴力,可以有很多方法。可以先躲藏起来,以后联络各方面有志之士抗秦。毕竟秦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,屈原甚至有机会在有生之年看到秦始王被推翻。

  如果屈原生活在宋代、明代,他还可以选择逃到荒山野岭归隐避世,或是逃到寺院里逃佛逃禅,逃佛逃禅是指从社会上逃到了佛门的意思。在明清交替之际,清兵在广东遭遇到了多处顽强抵抗,所以在攻下城池之后的报复行为非常残暴。在广州进行了屠城七日的惨绝事件。天然和尚在清兵入关时,已看到明朝败局已定,逃到了广东丹霞山建了别传寺,做起别传寺的开山祖师。在最后清兵打败南明王朝后,南明最后挣扎期间的许多名臣,都投到了天然和尚的门下。包括南明五虎臣中的三位,金堡和刘湘客拜天然和尚为师,袁彭年为居士,金堡后来还成为了高僧今释澹归。

  春秋战国出现了各种思想理论,可惜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帝王之术。那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,要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,可以移情山水诗画了。思想是不可以被打败的,但生命也不能轻率的失去。不过投江是一种悲烈的行为,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人。项羽乌江自刎,现在还有很多人称道。在日本的源平战争中,最终平家被覆没了,平家的奶妈抱着小皇帝说了声“大浪之下还有皇都”,就跳到海里去了。而且平家好几个男性也投了海,有些怕浮起来被俘,还穿了几身的盔甲再投海。平家和源家本来没有什么谁好谁坏,但是平家的悲壮行为,却影响了整体的日本人,到现在日本人在感情上还是偏向平家。而且日本从此就有了一种落去的情怀,他们认为生命的落去是美好的,生命就像是樱花,应该在最灿烂的时候落去。

  悲壮和喜欢悲壮其实都是错误的,悲壮是用剧烈的行为去憾动人,而喜欢悲壮容易让人去向往死亡,我们不能害怕死亡也不能向往死亡。悲壮容易感动人,感性是错误的,而理性才是正确的。